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一般都有自己的独立思维,自己的理想信念,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己的阅历,而且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土壤、社会氛围中,也会有强烈的独立愿望,有独处的愿望和经历,甚至体验过“寂寞使我更加美丽”的感受,但是,人的本质是社会化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类聚的“动物”,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个体的人生活在群体的人中,个体的人是群体的人中的一分子,群体是个体生活的平台。不同个体之间,有物质文化交换、交往、交流的必要,这是互通有无,交流思想、经验、技艺,学习传承,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同时,人与人交往交流,又是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化解孤独,愉悦身心。

众多个体,生活在同一时段、同一空间,个体间结成这样那样的关系。社会关系,犹如一个无形的网络,若隐若现,每个人都在这个庞大的网络之中,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点。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人都会牵扯、触动社会关系网络的“一角”,辐射更大的部分。

原始社会后期,有了原始牧业,我们的祖先可能就知道给孩子、老人喝牛奶、喝羊奶,但是把奶牛生产和牛奶消费社会化,那是在近代英国开始的。出现在现代奶牛场,向千家万户供应鲜牛奶。每天早晨,由送奶员把订购鲜牛奶的用户的鲜奶送到住户家门口。由于送奶时间较早,一般用户还没有起床,为了不打扰用户休息,送奶员一般都是把订户订购的鲜牛奶放在住户门外的奶箱或者台阶上,赶往下一户去送奶。

那时鲜奶一般是放在专制的小陶罐样式的陶瓷的奶瓶中,奶瓶没有盖。一些用户就投诉,自家的奶罐里面的鲜奶不满,只有大半瓶。一开始奶牛厂老板以为是被送奶员偷喝了,但那么多,送奶员每家喝一口也喝不了那么多呀?就专门派人观察,发现是被鸟“偷”喝了。早起的鸟儿有奶喝,奶罐放在订户门外,送奶员走了,订户还没有起床,于是早起的鸟儿便欢天喜地享受起鲜牛奶。为了不让鸟喝鲜奶,这才给牛奶罐加了个盖。那时候就是用一张纸压在奶罐上。果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消费者再投诉自己家的牛奶不满了。

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又有订户抱怨,自己家的奶瓶上没有加盖,鲜奶又只有大半瓶了。奶厂老板又派人观察,发现仍然是被鸟偷喝了。还发现奶瓶没有加盖时候主要有两种鸟来偷喝奶,一种是又漂亮又大的红襟鸟,一种是又小又丑的麻雀。加了瓶盖后,主要是麻雀,麻雀能够把奶盖很快就叼掉继续喝奶。但是很少有红襟鸟这么做。又大又漂亮的红襟鸟为什么没有小又小又丑的麻雀聪明呢?

消息发布以后,引起动物学家的关注。动物学家观察一段时间后给出的答案是,麻雀是群居动物,只要有一只麻雀找到叼开奶瓶盖的“窍门”,就会很快把这种技能传授给其它伙伴,因此所有的麻雀就都会叼掉奶瓶的盖喝牛奶了。而红襟鸟是独居动物,只有在求偶时候雄鸟才去找雌鸟,那是短暂地“幽会”一忽儿,其他时间都是独居的,所以,即便有一个红襟鸟琢磨出了叼开奶瓶盖的方法,也只有它自己能喝奶,没有办法把自己叼开奶瓶盖的技巧传播给其他同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凡事类聚的动物,同伴的交流是他们获取进步的最重要的“法宝”啊。

人是类聚的,所以说人际之间的交流交往,是人类进步的杠杆。同时,人又是有感情、有思维活动的,除了技艺交流的需要外,还有思想、情感交流的需求。更何况,在有效的空间、有效的资源条件下,个体在人群中的“归类”,充分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又往往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说,人际交往、交流,是人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主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