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从希腊弄走了埃尔金大理石雕,儿子率领英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跨国文物贩子竟也可以子承父业。中、英之间也像希、英之间一样,都有一条难以愈合、深痛的历史伤口。文明和道德在人性之恶面前算什么?从古至今,掠夺只是弱肉强食的表现形式之一。


关于这批被命名为“埃尔金大理石雕”的归属问题,英希两国争吵了几十年,仍旧各执一词。英国人认定是由当时驻奥斯曼帝国大使托马斯·布鲁斯(埃尔金勋爵)以合法手段获取并卖给大英博物馆的。然而希腊人则认定石雕是被英国人非法掠夺的。

帕特农神庙不仅是个建筑奇观,还是浓缩希腊古典时期艺术精华的大型展示橱窗。而其顶端的这圈“埃尔金大理石雕”则是帕特农神庙遗迹中当之无愧的“皇冠上的宝石”。

埃尔金勋爵极其狡猾,但却是具有独特眼光的收藏家,利用职能之便钻了一个2000多年来都不曾有的“大空子”--如果这座被希腊人民看作民族文化象征的神庙没在1687年9月26日迫击砲弹炸毁,他根本没这个机会下手将浮雕取下来运回英国。

帕特农神庙是因何被炸毁的呢?

15世纪中叶,在土耳其人占领希腊之后,威尼斯共和国与奥斯曼帝国展开了长年的鏖战。战火于1687年蔓延到了希腊雅典,威尼斯人兵临城下,包围了雅典卫城。此时的土耳其人耍了个小聪明:他们认为,基督教徒永远不会摧毁一栋曾经作为教堂的古老建筑(神庙在文艺复兴时期曾被用作天主教堂),因此将所有的军火弹药全部挪进了帕特农神庙,使得这座供奉雅典娜的庙宇又多了个新的功能:军火库。

然而,土耳其人想错了,因为他们的对手是由一位“混不吝”的主将统领--瑞典人孔宁斯马克,他下令对雅典卫城实施炮击,一枚迫击砲弹击中了帕特农神庙,引发了军火的大规模爆炸。历经2000年风雨,雄伟恢宏的帕特农神庙从那一刻起荡然无存,仅剩两端的山形墙还顽强不屈地屹立于雅典卫城。

1766年出生于苏格兰的托马斯·布鲁斯25岁时成为外交官,33岁被派任驻奥斯曼土耳其大使。1801年,他访问了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靠着他如簧的巧舌外加金钱攻势,买得一纸来自君士坦丁堡的考古特许证。他号称与奥斯曼苏丹王有特许协议,只要不破坏古庙的墙体,他可以搬走庙内的任何东西。但他后来向大英博物馆的精选委员会解释说,按照他所谓的“本意”,他是想复制这些无价之宝,而并不是掠夺。

1802年,埃尔金将神庙正面157米长大理石雕带中的74米,92个墙面中的4个,山形墙上的17个雕塑,以及来自伊瑞克提翁神庙的一尊美慧女神像,被装上了“指导者号”运回英国。

或许是因为非法掠夺遭了天谴,船只进入地中海时遭遇风暴沉没,埃尔金爵士只好又花费巨资雇了一大批潜水员用长达3年时间将沉入海底的货箱逐一打捞出水。打捞期间,拿破仑对英国开战,1803年他被法军俘虏,蹲了3年监狱,后来又感染疫病烂掉了鼻子,妻子也跟他离婚了。在遭受了一系列磨难之后,这批无价之宝托直到1811年才运抵英国。

尽管这批浮雕运抵英国时便遭到了巨大的质疑,尤以拜伦勋爵为首出面指责此行经为“赤裸裸的抢劫掠夺行径”,但木已成舟,舆论的谴责仍不能阻止他在4年后债台高筑时将所有浮雕以他要价一半的3万5千英镑低价卖给了英国政府,并于同年移交至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浮雕于1817年首日开展便打破了有史以来的参观人数纪录。

如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毫无疑问成为了大英博物馆首屈一指的“镇馆之宝”,是吸引全球艺术爱好者每年数百万人蜂拥而至的世界文化遗产。英国人以“英国具有全世界最好的保护文物的物质条件和专业经验,以及大英博物馆的展品并不只属于大英博物馆,而是属于全人类,对所有人开放”的两大拒绝归还理由,希腊人以极快的速度于2009年在雅典卫城山脚下盖起了新卫城博物馆。

我曾两次到新卫城博物馆参观,平心而论,无论是建筑本身,展陈设计还是藏品的数量与质量,绝对是一座世界级博物馆,馆内的现代程度甚至要超越大英博物馆,唯一欠缺的就是“埃尔金大理石雕”。

整个新卫城博物馆的顶层以落地玻璃窗环绕,可遥望雅典卫城,是专门为帕特农神庙浮雕的展陈所建的展厅,就是为了迎接它的回归。(图9,10)尽管希腊政府从大英博物馆将所有埃尔金浮雕原作悉数请回依旧遥遥无期,但却显示出了希腊人对自己国宝的尊重和执着。

如果同学们以后有机会前往雅典卫城和新卫城博物馆参观,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希腊人在不遗余力地讨要他们的国宝了。

对于留英多年的我来说,已站在石雕前近距离观看过太多次,虽然这比起放置在神庙顶端要便于观众欣赏,但每当我置身于雅典卫城,望着那些残破的大理石柱和早已被挖空的顶梁,想着这座曾盛极一时却支离破碎的伟大建筑时至2500年后的今天依旧要面对“骨肉分离”的命运,甚至永难破镜重圆,心中总有一份苦涩。或许,这将成为希腊民族永恒的遗憾吧。